安徽和县用百元大钞贴标语为孩子庆生

  家里亲戚小孩过生日,将祝福写在贺卡上,不稀奇。不过,用百元大钞在毛毯上贴出“生日快乐”、“望子成龙”等祝福语,您见过吗?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徽和县当地的风俗,孩子过十周岁生日是件大事,一般孩子的舅舅、姑父会买来新毛毯,用钱贴成祝福语送给“小寿星”,花个上万块钱很普遍。

  人民币贴出的祝福

  鲁元富在和县经营一家婚庆摄像店,每年春节前后他都恨不得自己通晓分身术,“太忙了,除结婚的外,给小孩过十周岁生日的也很多。”

  “在和县,除了极少数嫌麻烦的,不管县城还是农村,这样的生日会非常普遍,我都不知道参加过多少回了。”鲁元富告诉记者,一般人们会选择在春节前后给孩子过10周岁生日,因为这个时候在外面打工的、做生意的都回来了。

  鲁元富说,舅舅为大,其次是姑父,然后一个个长辈排下去给孩子送祝福。长辈们不会直接给孩子送红包,他们买来新毛毯,将百元大钞在毛毯上贴成祝福语,比如祝某某生日快乐、学业有成之类,贴的字就是送给孩子的礼物。

  “如果亲戚们住得远,还会请花车,就像举办婚礼一样。孩子坐在花车里,先去接舅舅。大人们扛着贴钱的毛毯从舅舅家出来后,会先走一段路再上车。快到的时候,也要留一段路用来走,就是为了给别人看。”鲁元富说。

  贴一万多元很普遍

  “给小孩过十周岁生日是我们这边的传统,但是我们小的时候过得非常简单。亲戚朋友们聚一起吃个饭,大人们就给个红包。钱多钱少不要紧,意思一下就行。大概在10年前,开始兴起了往毛毯上贴钱的风气。”鲁元富说。

  不过在毛毯上贴字,得花多少钱?“这就要看家庭条件了,想多出点钱的就多贴几个字,或者贴笔画多的字。也有把钱折小的,这样贴的钱也就多了,一万多块钱很普遍,有的贴好几万。”

  “不过生日是不行的,都是人情债。再说了,不过的话也没面子。”鲁元富感慨,一年一年,贴的礼钱也水涨船高。实在没钱的,就借。要不就跟小孩家里商量好,两家钱凑一起,面子要先给足。

  “上万块钱很正常,我听说过,有贴五万块钱祝福的,一连贴了好几层。”

  其实,孩子过十周岁生日,长辈贴钱的风俗并不仅仅和县有。程诺是巢湖散兵镇人,今年24岁。在他过十周岁生日时,也曾收到过贴钱祝福。

  “这就是一种风俗,以前舅舅也贴钱送过祝福,都是10块钱的,贴在本子上、墙上,还有门上。”程诺说,风俗也是一种文化,没有必要改变,“只是如今产生了攀比之风,这点很不好。”

  专家称应警惕攀比

  “这类情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在交往过程中,每个家庭都在付出。社会交往不能完全建立在红白喜事上,人们还会找其他的交往理由,比如孩子周岁、10周岁生日。”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这种形式固化之后便成了风俗。

  “礼物价值大小一般会依家庭收入、亲疏远近而定,很容易产生攀比现象,要理性看待。”王云飞表示,一旦攀比成风,就脱离了联系情感纽带的初衷,最后可能导致人们不堪重负。

  借孩子过生日的机会促进一下家庭的情感交流并无可厚非,但是借此机会来进行攀比、炫耀,那就变了味了。孩子有攀比心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怎样对待孩子的攀比心

  其实,孩子都爱攀比,比什么和父母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比去,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身为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心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

  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2、父母不要娇纵孩子。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千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量造成攀比心理惯性,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学会“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亮亮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4、改变孩子攀比的焦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

  5、把攀比适时变成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新衣服新鞋的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新衣服,从而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