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开学首日吞下6粒安眠药 称因压力大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佛山市职业技工学校的一名女生阿华(化名)给记者打来求助电话,称自己刚刚服下6粒安眠药。当记者赶往学校时,校方已将其送医治疗。主治医生称,目前阿华情况稳定,从症状看,她可能并没有把安眠药吃下去,即便吃了,药量也不大。阿华的母亲表示,孩子患有抑郁症,上学期曾办理过休学。

  求助电话中,阿华表示,自己心里很烦,不想上学,刚刚吃了安眠药。记者赶到位于三水区芦苞镇的学校时,在校门口就看见了她,只见阿华浑身瘫软无力,两个老师一左一右架着她,走进校门口的一间接待室里。阿华坐在凳子上,耷拉着脸,记者上前与她交谈,她却只是流泪,不愿说话。很快,校方将其送往镇上的同方芦苞医院。

  不久后,阿华再次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自己很烦,很晕,想与记者谈谈。当记者赶到医院,阿华在床上已缩成一团,说自己不喜欢上学,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却始终没有详说。

  医院接诊的彭医生表示,目前阿华的生命体征稳定,并无大碍。他分析,如果过量服用安眠药,病人通常会出现昏迷、沉睡等症状,但阿华一直是清醒的。由此判断,阿华可能并没有将安眠药吃下去,即便是吃了几颗,问题也不大。

  采访中,阿华的母亲赶来了医院,她告诉记者,孩子曾检查出患有忧郁症,时常情绪低落。还在孩子念初中时,她就发现阿华不爱去学校,并且不喜欢住宿。但母亲平时在西南街道打工,与位于芦苞镇的学校有大约一小时的车程,住在家里走读实在是不方便。

  阿华目前在佛山市职业技工学校(又名“佛山市三江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中专一年级,该校学生科的岑主任介绍说,上学期阿华就因为身体的原因办理了休学,据她了解,阿华一回到学校就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想呕吐,还会觉得手软脚软,走路都要人扶,但回到家,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近年来,成年期心理精神障碍有低龄化倾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儿童抑郁症。成绩压力、学校人际关系、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家庭荣耀的希望……眼下的独生子女一代,早已背负了太多超过他们年龄的压力,被心理学家归为都市高压人群之一。而抑郁症是高压力人群最容易患的精神疾病之一。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孩子一般有两种表达形式:外向型症状和内向型症状。前者是以扔东西、发脾气、烦躁不安等为主的“不安定状态”,让人难以和“抑郁”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则不爱与人交流、独自发呆,如果不受重视,也很容易被忽略。

  处于抑郁症早期的孩子,也会向周围的人求助,表达自己的苦闷情绪。一半以上的孩子会向母亲求助,约三成的孩子向父亲求助,然后是同学、老师。值得关注的是,有两成孩子不向任何人求助,独自承担痛苦。

  为什么孩子会得抑郁症?

  抑郁基因。如果孩子父母中有一方曾经得过抑郁症,那么其孩子得抑郁症的几率为25%,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此病,孩子的几率则增加到50%甚至更高。

  神经物质失衡。脑中一类神经传导素的物质,也就是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和多巴芬,它们在控制情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专家们认为抑郁症的孩子可能是由于这些神经物质分泌不足导致的。

  创伤。有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包括儿童和成年人,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一些重大的、使生活发生巨变的事件。比如,失去至爱,搬到新的城市、或者是一次事故中的直接受害者。而孩子们通常没有处理这些重大创伤的能力,于是便在心里产生了阴影。

  荷尔蒙分泌发生变化。学龄前孩子也会得抑郁症,不过更多诊断有抑郁症的儿童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这个阶段正是荷尔蒙发生变化的时期,男孩与女孩得抑郁症的比例大致相当,但是在十几岁和进入成人期时,女孩得抑郁症的比例提高,是男孩的两倍。变化的荷尔蒙以及社会的期望是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所在。

  让孩子远离抑郁

  家庭应该是孩子娱乐放松、宣泄减压、调适心理的“心灵港湾”,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让孩子远离抑郁最好的医生。

  1、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顺畅地和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2、学习教育要有度。父母应适量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过度纵容孩子或是太过苛求,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父母自己应真诚待人,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多组织孩子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乐观宽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温暖。

  4、生活不宜过分优裕。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因此贪婪者大多不快乐。

  5、完善人格,培养抗压能力。父母应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6、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症状,这时父母要给予孩子适时的积极暗示,教导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教导孩子学会适当的发泄,比如:倾诉、哭泣、写日记、运动等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实行目标激励。另外,可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予以积极的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