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拒为儿子买Iphone4遭拳击 家教问题引关注

  一位家长向记者反映,称几个月前他18岁正读大一的儿子,因为不给他买苹果4代手机,大闹情绪。实际上,他已经给儿子买过苹果2代手机,但被其弄坏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小争吵中,他那身高1.75米,体重83公斤的儿子,居然挥拳向他猛击过来。“幸好我是武警出身,本能一闪才能躲过,但按我的职业判断,那一拳足以将一个普通人打晕!!”

  这位读者说,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没有声张而已。“如此忤逆的子女,冷漠的社会悲剧,根源何在?”他认为,当下鼓励高消费群体,鄙视、排斥简朴的群体,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攀比是要因。

  他打了个非常现实的比喻:“如果开车在广州行驶,你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踩单车的话,不仅会有无路可走的困扰,甚至还会被开车的大骂‘踩辆烂车乱窜马路’!”

  最后,他感叹道:应该重视这方面情况,否则道德沦落,谈何幸福?

  专家认为,这一事件表面看是攀比所致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父母由于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如果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会产生反抗意识,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怎样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待这种意识的话,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的产生与孩子满足自尊心的需要有一定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可是有一些孩子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某些挫折时,便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是虚荣、攀比。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

  四、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态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知道,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衣物,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讲给孩子听。

  五、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用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报酬。

  六、家长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能过分夸大自己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家长应给予适度的表扬。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分析原因,并鼓励他逐渐克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