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与同宿舍同学闹矛盾被连捅7刀
“两学生在寝室内闹矛盾,一学生手持水果刀将我儿子连捅7刀住进医院,学校却不负责任。”昨日,来自毕节市杨家湾镇发达村的李启国称其在贵州省建设学校西校区就读的17岁儿子因与同寝室同学小阳发生矛盾,被刺伤住进医院。在时隔近20天后,因无钱医治而被停药。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金阳医院见到了受伤的小李。小李告诉记者,事发前几天,小阳无意间将他的手机摔在地上损坏。小李要求小阳赔偿新手机,被小阳拒绝。11月16日下午4时许,两人为此扭打了起来,气头上的小阳接连向他手臂、胸部、头部连捅了7刀。
“小孩受伤将近20天了,腰部伤口处还在流淤血,医疗费用已经花去1万多元,由于无钱医治,现在医院已经停了药。”小李的父亲李启国说,事发后,金鸭派出所介入调查处理。由于两学生均未满18岁,小阳家长与校方在派出所担保,将小阳保释出去,由其家长看护。
“校方不履行担保义务,导致对方家长不继续履行当初支付医疗费用的承诺,以致无钱医治医院停药。”李启国说,校方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疏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当日,记者来到位于云岩区马王庙的贵州省建设学校西校区,小李的班主任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方家长已经支付小李医疗费用7000元,但拒付后期医疗费用,希望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贵州省建设学校西校区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先后支付了1000多元医疗费用。
类似这样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不是发生一起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稍有不满就拳脚相向甚至动刀。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要如何来拯救暴力污染中的孩子们?
如何应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一些家长反映,现在孩子的暴力心理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对某人稍有不满就出言要整死对方。一些老师表示,确实有不少孩子存在暴力倾向,这种情况在普通学校中要更多一些。一方面这些孩子不仅喜欢出手,而且下手都比较狠、比较重;另一方面,即使不动手,很多孩子以恶治恶的心理也特别强。
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包括:
心理发展不成熟:孩子正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危机四伏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因而不能坚决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能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经常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本能支配欲望,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孩子表现为自我中心,不服从师长管教,总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于群体中去。还有的孩子挫折忍受能力极差,这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透过“有色眼镜”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滞后、某些教师不负责任的言行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不良团伙的唆使、胁迫、利诱;违法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中某些不良的误导;经济浪潮冲击下的西方腐朽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危害。
应对孩子暴力倾向的方法有:
方法一:尊重孩子人格,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对孩子的管理,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之上,与之达到心理的和谐,要满腔热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转变、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沟通障碍,使之向你敞开心扉,接纳你,通过他们自己的评价和选择来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同时,要让他们清楚师长都在关注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起重新生活的信心。
方法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泼生动的心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活动形式,孩子可以掌握各种心理学常识、心理的自我调整方式和方法,提高心理的自我监控能力。
方法三:锻炼孩子对挫折的忍受性。挫折往往是发生攻击行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那些使个体认为专横、不公平或自我贬值的挫折。引导孩子练习使用建设方式来应付挫折,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增强对打击的忍受力,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方法四:适当的情绪宣泄。有些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情绪无处发泄而引发的。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疏通宣泄渠道,消除恨意,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攻击行为。
方法五:树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在紧急情况下怎样拨打110、危机发生后怎样寻求帮助等等。
方法六:净化交际环境。我们要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告诫孩子们交友要谨慎,不与有暴力倾向的人来往,不拉帮结伙。
孩子有暴力倾向,需要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尽量少让不良事物影响了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