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虽然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仍然是一种遥远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疾病。人们羞于、耻于谈论艾滋病,更多的人则对艾滋病一知半解,抱着一种“回避”的心态。然而,当艾滋病疫情在我国迅速蔓延,当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时,如果我们连正视艾滋病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消灭艾滋病?

  今年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2.9万例。其中,病人16.4万例,死亡8.6万例。统计表明,感染人数以18%到20%的速度递增,而且感染来源已经多样化,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防治艾滋病形势严峻,任重道远。当前,需要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向“零”艾滋迈进!

  防艾,从了解艾滋病做起

  很多人都认为艾滋病只存在于一些特殊人群之中,只要自己不属于男同性恋者、吸毒者、有偿献血者等高危行为人群,艾滋病就与自己无关。难道真的是这样?艾滋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 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经大量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有三种途径,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已感染了其他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性病造成的溃疡或炎症反应可能使艾滋病病毒更容易穿过黏膜屏障感染机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要经过7年至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患者。在发展成艾滋病患者以前,他们外表看上去正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甚至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防艾,消除恐惧和歧视是关键

  艾滋病防控,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人们对艾滋病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人们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艾滋病患者,尊重和保护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权利,克服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让艾滋病人能够毫不忌讳地告诉他人自己是“AIDS”,能够像普通疾病患者一样生活在阳光下,才有可能有效地阻止这场“世纪瘟疫”的蔓延。

  近年来,我国借助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但是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来自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与歧视。

  市疾控中心主任助理梅林说:“目前,我国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尽管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心灵上的抚慰却仍然是艾滋病患者所渴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疾病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患者及感染者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和维护社会安定。”

  防艾,拒绝可能引起感染的高危行为

  高危行为是指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行为。具体来说,高危行为是指与别人发生体液交换的行为,即别人的体液进入到他们的身体内,或他们的体液进入别人的身体内。具体的高危行为有以下四种。

  一是通过性途径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交、多个性伙伴等。二是通过血液途径的高危行为,如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共用其他可刺破皮肤的器械、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三是通过母婴途径的高危行为,如艾滋病病毒阳性的女性怀孕并生育、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母亲哺乳,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四是其它可以引起血液传染的途径,如理发、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