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碰瓷讹诈不成耍无赖
前两天,在汉口北大市场附近,有一名女子当街撞车“碰瓷”,因为没讹诈成功,竟然躺在地上耍起了赖。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女子躺在马路上,旁边不远处,一辆电动车侧倒在路旁。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早上10点左右,一辆小轿车行驶到这里,这名女子立即骑车凑了上去,离车不到半米距离的时候,顺势佯装摔倒。当时她起身找车主理论,要求赔偿,可是没想到车主看都没看她一眼,就开车走了。这女子就躺在路中间,死活不起来。
二十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上前询问情况。一看事情闹大了,这名女子趁着民警不注意,赶紧起身,扶起电动车,撒腿就跑。
虽然这只是一场闹剧,但碰瓷的事还是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要想遏制住这种现象,当事人要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造成不可拿钱买平安。这个事件也映射出人们的道德观,不以正经劳动工作为荣,反以碰瓷讹诈为业,实在令人不齿!
正确发展孩子的道德观
学龄前阶段正是孩子进入道德观世界的时期。儿童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有发展过程的,正如他们要逐步发展阅读和数学能力一样。因此,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发展过程,并及时给孩子设计实践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学龄前儿童在强制道德下逐渐形成理性的道德观,父母和教师都应当留意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处理道德问题,辨别是非善恶,并协助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思路。这一时期主要应当培养的道德观念包括公平、正义、权利和关怀等。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准确发现帮助他们培养正确道德观的时机。
1、处理问题方式有讲究。
在处理违纪问题时,先分清违纪行为属于道德范畴还是社会惯例范畴,并因此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果涉及道德问题,应当确保和孩子进行充分的谈话,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说他的行为是错的。要引导孩子理解,他人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需要。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改正错误行为。在这里,讲道理比惩罚更重要。与其命令孩子道歉,不如让孩子自己诚心诚意地说出“对不起”。
2、给孩子机会自己面对道德冲突。
比如在设计自由游戏时间表时,留下大段的空白时间,让孩子自己面对冲突、解决问题。
3、就一些道德选择进行讨论。
挑选一些含有道德选择的故事,跟孩子一起读或讲给他们听,中间讨论一下故事角色的不同立场和观点。留意故事中人犯错的故事,教孩子了解人不会永远是“好人”,也不会总是“坏人”。
4、鼓励孩子改变规则。
在孩子们玩喜欢的游戏时,鼓励孩子们尝试改变一下规则,换个玩法。要领是:只要全体参加者一致同意,就可以任意变更游戏规则。
5、在指定家庭规则时邀请孩子参加决策。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思考如何是对全家人有利的安排。但是决定惩罚方式时不要让孩子参与。孩子的想像力超卓,通常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设想,于事无补。
6、鼓励孩子表演戏剧小品,或练习角色扮演。
戏剧小品和角色扮演能帮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替人着想,也有助于孩子进行思考,形成独立的看法。
7、开发积极、正向的概念。
利用故事和成组的玩偶,在游戏中讨论某个角色的动机和目的。
8、称赞孩子良好的行为。
见到孩子有帮助或有利于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行为,要及时称赞,作出合理的评论。假如孩子把集体利益置于自身需要之上,应当称赞和鼓励他。对孩子友好、公正和帮助他人的行为都要予以肯定。
9、利用现实中道德选择的机会教育孩子。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机会、或学校、幼儿园中的真实情景讨论道德问题。不要以为寓言和格言能教育孩子道德问题,寓言和格言都太抽象了,孩子难以充分理解其现实的含义。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力量共同参与。尤其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在培养孩子道德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建设一个健康大环境,才能为孩子道德观的培养塑造一个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