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讲述:孩子有些不良嗜好

  儿子贝贝六岁多了,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有一些不良的小嗜好。例如喜欢吃手指,从小就这样,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孩子的天性,就没有注意阻止过。但是后来,他吃手指越来越频繁,一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贝贝比较调皮,片刻都不安定,常被各种事物所吸引,就算面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稍有风吹草动就分心了。一般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情,比如模仿画简单的线条、一页一页地翻书、脱已经解开扣子的衣服等,他都很难坚持地完成。

  最近,我又发现了他一个问题。老公有时在喝酒的时候,贝贝总是吵着要尝尝,开始是用筷子沾一点给他尝尝,后来发展为用小勺子舀一点点,他还尝得有滋有味的。孩子还这么小,就有这些不良嗜好,我该怎么办?

  孩子讲述:不良嗜好有原因

  有些家长常常把幼儿的个性、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突出差异归因于先天,而对于一些形成原因不明又难以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嗜好称之为“秉性难移”。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生理的成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环境与教育则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基本是在他们来园前就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1、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我”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嗜好。

  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衍生了各种不良嗜好。

  2、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第一站,是孩子长大的摇篮。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环境不仅能影响人,也能塑造人。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幼儿园和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有些不良嗜好没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地,好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

  4、家庭对“我”的不良影响。

  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和嗜好。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嗜好大多源于父母的影响。一些父母不文明的语言,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啖等不良习惯和嗜好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5、“我”天生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作祟。

  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总想揭开其神秘面纱。家长对这种行为越是禁止,就越发增强了这种行为的诱惑力。孩子明知这些行为不被倡导,但觉得这么做能够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期望引起他人注意。

  6、父母对“我”的补偿心理。

  有些家长由于自己太忙,没空陪孩子,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关怀,于是就用多给钱或其他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歉疚感;也有的因夫妻离异,觉得对不起孩子,又没有别的办法弥补,因而对孩子有求必应,以求自己心理好受些。他们不留意观察孩子,不知道孩子有哪些不良嗜好,没有在不良行为刚刚出现时就加以扼制,以至后来养成了习惯,再想改已经来不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