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再婚后女儿学会偷钱

  我和前妻离婚两年了,女儿一直跟着我生活。她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好像并没有因为我们离婚的事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一点我很欣慰。

  后来,我又结婚了,重组了一个家庭。女儿和阿姨也相处得挺融洽,因为听过太多后妈和子女的矛盾问题,但在我的家庭里没有,我真的很高兴。孩子这么乖巧,我对她也是特别地疼爱,从小到大,吃穿不愁。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我也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所以她想要什么我基本都满足。女儿8岁了,我也没让她吃过一点苦。

  可是,美好的事情总是不长久,问题终于出现了。今年年初,我的现任妻子怀孕了,我也沉浸在即将再次做父亲的喜悦中,而忽略了女儿的存在。后来,我发现女儿添了一个恶习,她竟然学会偷家里的钱了!是她缺钱花吗?不可能呀,我对她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几乎都是满足的,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偷钱?

  刚开始被我发现的时候,她偷得比较少,都是几十块钱,我每次发现,都会教育她,甚至打过骂过,语重心长地讲过道理,可是都没起作用,她还是照偷不误,而且还有升级的表现。最近的这一次,她竟然从家里的柜子偷走了2000元。一个女孩子,再这样纵容下去不得了。

  我决定找女儿深谈一次。那天,正好妻子不在家,我来到女儿的房间,针对她这段时间的行为做了一次谈话,可往日乖巧的她说出的话却令我震惊:“我不缺钱,我偷钱的事是故意的,我就是想气你们。”女儿越说越激动,哭了起来:“我觉得我在家里是个多余的人,没有人喜欢我,你马上有另一个孩子了,你只想着他,根本不管我。”她无助地哭泣,说只有通过偷钱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愤怒,吸引我的注意。

  我愣住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的离婚、再婚、再育对女儿没有什么影响,也一直为女儿的懂事而欣慰,谁知女儿的心里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压抑!是我错了吗?

  再婚家庭别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离婚率节节升高,重组家庭如雨后春笋,再婚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些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病”?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很差,为40.5%。再婚家庭中21.6%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的儿童精神紧张,有56.8%的儿童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正常家庭、单亲家庭等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同样,单亲家庭儿童在情绪忧虑方面亦高达21.1%。另外,再婚家庭儿童的神经强韧程度占27%,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别的家庭类型。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他们往往对继父、继母难以接受,会产生抵触情绪。当儿童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他们在新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等均与过去不同,因而容易产生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负面情绪。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而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面对新家庭中“陌生”的父亲或母亲,甚至还要面对异姓的兄弟姐妹……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这种命运的冲击未免过于猛烈。和我们成人一样,孩子也有七情六欲,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心灵更加敏感脆弱。父母要认识到,离婚和再婚的头两年,都是孩子最困难的时期。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孩子所受的伤害,可能会延续一生,成人身上的悲剧,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再婚家庭怎样给孩子完整的爱

  近年来,随着再婚家庭的数目急剧上升,再婚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题目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继父母们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在精神上正视和满足他们,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假如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初始家庭,那么至少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吧。

  其实,作为继父(母)要面临很多无奈,尤其是缺少沟通和血缘亲情而导致的情感鸿沟。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影响夫妻感情,导致对方的绝望与痛楚!

  因此,继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以父亲、母亲自居。即使孩子非常爱你,愿意称呼你爸爸或妈妈。首先,要真正尊重和接受“前任”,尊重家庭其他成员。无论孩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父亲持以什么态度,你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否定他们,而是尊重和接受,不跟随孩子的态度评判,因为孩子心灵深处总是最接受、最爱自己的亲生父母。

  其次,要学会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也给自己空间,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孩子逐渐相信同你的关系不会代替他们同亲生父母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再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作为继父(母)对孩子,不能言听计从,应当理智而客观的同孩子相处。不要试图和孩子争夺丈夫或妻子的爱。

  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与丈夫或妻子过分亲热,因为孩子离开亲生的爸爸或妈妈,已经感觉到了冷落和难过,已经“嫉恨”你了,不能再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孩子多沟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以接纳的角度、宽容的态度处理,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应该多留意孩子的优点,并不吝表扬和鼓励。还应鼓励和容忍孩子情感宣泄。做孩子心里值得信任的大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