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拿来主义”

  佳佳4岁了,妈妈有一天在整理她的玩具箱时,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积木块,于是就问佳佳:“这个积木块是哪来的呀?”佳佳坦率地说:“是我从小雯家拿来的。”“你经过小雯的允许了吗?”佳佳摇摇脑袋,说:“没有,小雯不知道。””。“不是你的东西,不能要。不然的话,就是偷的行为。”佳佳委屈地看着我“妈妈,你为什么生气?什么叫偷呀?”听到佳佳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妈妈认为,佳佳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就让她把东西归还给小雯,不再追究了。可是没多久,佳佳从幼儿园里又拿回了新的东西。看来,佳佳的这种“拿来主义”并非如妈妈想得那么简单。究竟该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这个原因要分年龄段来对待。3岁前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是道东西是别人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来玩,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可以说这不是出于占有他人东西的目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批评,可以告诉孩子,“我稍后给你卖一个更好的”、“那个东西会弄伤小手的”等等。

  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据一个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到12岁以后才有 “偷窃”的行为。

  3岁以后的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开始逐渐有了东西所有权的意识,开始以“占有”为目的去拿别人的东西。这时期的“占有”他人的东西的心理动机又大致可以分为:

  1、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比如说两个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没法从大人那得到,于是就找机会“下手”,拿走伙伴的玩具。

  2、好奇心理:孩子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孩子拿走大人们的东西。比如说某个孩子看到老师把一块手表放在桌子上,孩子拿来看了看,对手表的指针转动很感兴趣,于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拿走了。

  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或孩子身边的长辈没有良好的示范,比如说父母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有占别人小便宜,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样肯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模仿。另外,孩子的同伴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或者在他们的教唆下,孩子也会染上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

  4、心理缺陷: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者给了孩子零花钱,而没有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对孩子如何花钱不闻不问。于是孩子就会出现“偷”父母的钱,或者“偷”超市商场里的东西的现象。极个别的孩子还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