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优模式应该打压 还是鼓励?
对“澳优模式”不应有成见
在中国乳业市场上,澳优乳业是一个“异教徒”。这家面向中国市场提供高端婴幼儿奶粉的企业,至今没有在国内发展一家奶源供应商,更不要说建设奶源基地了。它的全部奶源来自国外,第一个奶源供应商是澳大利亚的塔图拉乳业有限公司,然后又有法国婴幼儿食品企业诺帝柏欧的加入。今年七月,澳优又宣布完成并购荷兰两家百年乳企海普诺凯集团和Lyempf公司,这几家全球最早的婴幼儿奶粉制造企业之成为澳优的第三个奶源供应商。
但澳优并不是一个进口品牌,而是一个专注于进口奶粉的品牌,是从中国发展起来的国内第一家全球性乳品经营企业,澳优把奶源、生产基地全部都设在国外,控股的海普诺凯集团产品销往全球,澳优国内所销售的奶粉有60%为原装进口,40%为进口后国内分装——按照中国的有关规定,这部分产品必须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进口奶粉”与“中国制造”之间的矛盾,使澳优背负上了“洋品牌”的名声。而澳优的发展模式更是和人们惯常所想象的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加剧了舆论对澳优的质疑,近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围绕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引发公众大规模的议论,这在以前并不多见。公众所能承受的食品安全底线一再被突破的现实,以及国人对本土品牌假冒“洋品牌”造成的利益伤害和心理反感,是舆论热议澳优的重要原因。然而,同样的原因也使这一热议正在偏离理智的轨道。
有着乳业良心之称的“行业大炮”王丁棉对“澳优模式”阐述了他的理解,“现在的中国乳业本土乳品企业频繁遭遇市场信任危机的窘境下,澳优公司以占有全球优质奶源基地为前提,连续整合国外三家乳企的供应链,使其产品采购、生产在海外实现,走出了一条由外而内、全球资源配置的独特发展模式”。
现在对澳优的质疑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经济和文化现象,只有奶粉界还在谈论“中或者洋”,而苹果、耐克、可口可乐、联想、华为等都已经没有称呼他们,而他们的相当一部分的生产线却放在国内。事实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为中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今天,无论是日本的电器,还是美国的运动鞋,当人们谈论这些品牌的时候,已经不关心它的产地是中国还是越南、印尼或者巴基斯坦。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集合与创新,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的认识。
在中国奶业竞争激烈,奶源地竞争尤其激烈的背景下,个在成立之时就把视野建立在全球乳业格局之上,通过资本的力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整合全球奶业资源,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品质,坚持国际品质奶粉经营,以比欧盟、澳洲和中国标准更为严苛的标准生产婴幼儿奶粉和食品的企业,在创立第六年就在全球就在全球最透明最严格的资本市场之一香港主板上市,第八年就完成荷兰百年乳企并购的企业。
澳优乳业在中国市场创造了一个品质可靠的乳业品牌,这种放眼全球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是企业对经济全球化的洞察所带来的难能可贵的创新。在中国企业通过多样化道路走向国际的进程中,澳优对发展模式的探索值得尊重。如果消费者完全接受耐克、阿迪达斯在全球范围内代工生产的运作模式,就没有理由质疑澳优的选择。
现在澳优面临的课题才刚刚开始,全球性经营、产业链整合对澳优而言不是问题,现在他的竞争环境变了,如何全球化品牌推广和跨文化管理,应对日益兴盛的国家保护主义和不可莫测的政治风险,也就是华为们曾经和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国内应该给这样的企业更宽松的环境,给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掌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