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五所小学试点性健康教育
北京西城区小学生心理及性健康教育研究昨日宣告结题。《我从哪里来》、《我是男生、我是女生》、《谁决定了我的性别》等12堂优秀课堂活动设计方案集结成册,将向全区所有小学推荐使用。本次西城区的小学生心理及性健康课题研究将在三义里小学、宣师一附小、回民小学、香厂路小学、炭儿胡同小学五所学校内进行试点,试点范围包括小学1至6年级的全部学生。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城区人口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小学校内的心理及性健康教育缺失较大,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和配套课程。前宣武区曾在中小学内开展了50000人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区青少年性生理成熟年龄提前,而结婚年龄推迟,从而导致婚前性成熟期延长。青少年一方面缺乏性知识、避孕知识,另一方面初次性行为低龄化,从而导致意外妊娠、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上升。
其实,儿童心理及性健康教育不仅包括生理卫生知识,同时包括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比如,该不该和异性同学一起玩,如何和大家交朋友,这类教育应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培养。调查显示,区内六成多小学生希望从课堂上获取心理及性健康知识,而当遇到问题时,24%的高年级学生希望和老师讨论,其次是家长、同学。这说明学生对此类教学内容是有需求的。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