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宝贝:

  绮绮是个急性子,她可倔了……

  小菲有点儿内向,总是不太爱说话……

  豆豆就是太淘气了,让他安静一会儿根本不可能……

  ……

  父母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你们经常这样描述宝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宝贝贴标签。久而久之,这些评价可能会固化到宝贝的心里。

  当宝贝长到12岁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说:“你从小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安静地把一件事情做完”。

  当宝贝16岁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说:“就是因为你小时候太内向了,所以你在班里才没有好朋友”。

  当宝贝1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们可能会突然反驳你:“好了好了,这些话我听了几百次了,我的耳朵都起老茧了,我要照我的方式生活,你别烦我好不好”。

  父母们可能不知道,当你强调宝贝“急性子” “太内向”等等的时候,这对宝贝可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宝贝无意识地在行为上向着父母描述的样子强化,最终,越来越符合父母的描述。有时候,你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字或一种语调,就足以告诉宝贝“你是个又迟钝又讨厌的人”或“你是一个有能力又受欢迎的人”。

  当把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宝贝之间的这些点点滴滴的交流汇总起来,就可以知道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强烈。这不仅影响他们对父母的感受,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父母们可能会很困惑,我不说出来我对他的看法,只是心里这样想可以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父母怎么想宝贝,会影响到宝贝如何看待他自己。

  下面有三个场景,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宝贝会有什么感受:

  场景1:

  一天晚上,宝贝看见爸爸妈妈在玩跳棋,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和他们一起玩。

  妈妈说: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你都会写吗?

  宝贝说:写完了,然后一遍一遍问是不是可以一起玩。

  妈妈说:你确认都理解了老师说的话了吗?

  爸爸说:我一会儿再检查一遍你的作业。

  宝贝又问一遍可以不可以一起玩。

  爸爸说:你先看看我和妈妈是怎么玩的,然后我们看你是不是能找对。

  宝贝拿起一块棋子打算放到一个位置,妈妈说:不对,不是这里,你怎么不知道规则是不能空格的呢?你看你就是反应慢。

  爸爸也不满地看宝贝一眼。

  设计 写一下,你认为父母怎么看待你?他们的观点会让你有什么感受?

  场景2:

  同上一个场景的情况,宝贝看见爸爸妈妈在玩跳棋,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和他们一起玩。

  妈妈:你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吗?为什么不去看电视?

  宝贝突然看见一个棋子,正要去拿。

  妈妈:小心!别把棋盘弄乱了。

  爸爸:能不能让我们安静一会儿?

  妈妈:别乱动!

  爸爸:不许拿我们玩的这两个颜色的跳棋,你只能拿我们不玩的。够了!他看了妈妈一眼,摇了摇头。

  设计 想象你就是孩子,你会认为父母怎么看你?他们的观点会让你有什么感受?

  场景3:

  同样的情况,宝贝想加入父母正在玩的跳棋游戏。

  宝贝:我能一起玩吗?

  妈妈:当然可以!不过,你的作业做好了吗?

  宝贝:做好了!

  妈妈:好吧!一起玩吧。

  爸爸:拉把椅子过来。

  你拿起一只妈妈的棋子,想跳到合适的位置,结果不行。

  妈妈:差一点儿,宝贝加油!

  爸爸:嗯,我们看看这只棋子最远能跳到什么位置。

  你在爸爸的指引下跳到了正确的位置。

  妈妈:宝贝真棒!你真聪明。

  爸爸:嗯,只要坚持,就能玩好。

  专家认为:

  在场景1中,父母不放心地对宝贝一遍一遍的叮嘱,更加确认了“反应慢”的标签,宝贝会觉得自己的自信心在被摧毁,你越是想要努力就越是出错,最终宝贝可能对自己说:反正我就是反应慢,还有什么可试的。

  在场景2中,宝贝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让父母讨厌的人,虽然父母可能只是因为大人玩大人的游戏,而不欢迎宝贝加入,但是宝贝还是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可能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场景3中,父母对宝贝的支持和鼓励,让宝贝的心灵如沐春风,使他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挫折和失败,不气馁,不放弃,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