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相约求死为友情?关注儿童心理问题
2011年03月15日 09:24
  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

  一、学习压力与少儿自杀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忽略了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恶果已逐步显露,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发展 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二、欺侮现象与少儿自杀

  欺侮(bullying)是儿童青少年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欺侮对受欺侮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受欺侮通常会导致少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侮者来讲,欺侮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欺小凌弱现象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一些受到欺侮(尤其是暴力欺侮)又孑然无助不堪忍受的孩子无力反抗,往往将暴力施向自己——自杀。

  三、自杀行为的低龄化与心理疾患

  少儿精神分裂症和抑郁性疾病自杀率较高,少儿自杀与抑郁情绪、自卑等抑郁症状密切相关,早在100年前,弗洛伊德(S. Freud)即已断言,各种神经症症状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至童年期的创伤经历。

  四、家庭因素与少儿自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它直接 影响 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模式。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不仅因为个体最初经历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而且因为个体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间强有力的感情纽带和对父母在 经济 上的依赖,使得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取代的。家庭形成了个体的早期经验,并塑造了其最初的品质特征,奠定了其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础,且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它始终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主要参照群体。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功和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