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地下车库吃住6天:比起孩子的叛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觉醒
2020年10月26日 12:22
01 你的打骂,影响着孩子的人生态度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
温州13岁小许和母亲闹矛盾,留下一封书信在返校时离家出走了。
警方开展地毯式搜寻,终于在6天之后,发现小许在车库一个角落躺着。
原来,怀揣15元钱现金离家出走的小许,用9元搭乘公交车,余下的钱买矿泉水和饼干,再从垃圾堆里找一床被子,一直躺在车库6天没有出来过。
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非常黑暗、非常潮湿的车库角落。
到底是什么?让13岁的小许这么狠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匆忙赶来派出所的父母表示会注意日常教育方式,并真诚地对儿子说:“对不起!”
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母亲声泪俱下的那句:“爸妈很爱你,只是爱你的方式错了。”
扎心了……
父母对的孩子的爱是无需置疑,只是,以爱的名义上演的一幕幕打骂式的教育之下,孩子慢慢地,变成了另一个人。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毁掉孩子一生的隐形杀手,不是贪玩,不是游戏,而是父母的“爱”,是父母带着“爱”的打骂式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孩子叛逆的根源在父母
打骂孩子原本是想给孩子一个下马威,让孩子长记性,没料到,正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推到极端。
《12道锋味》中的厨师、《中国好声音》导师谢霆锋在媒体的采访中,曾说过13年时全家人为杂志拍封面。
他不肯笑,母亲狄波拉就 “啪”一巴掌打过来:“你笑不笑?”
谢霆锋反抗:“你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笑,让我觉得值得笑。”
这种打骂式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砸吉他”的叛逆少年。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孩子。再见了。”
这,不是玩游戏。
而是孩子离家出走留下的一封书信。
南京13岁的男孩天天,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责骂,爸爸总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一气之下,天天留下书信离家出走。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静心爱护和培养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当被父母责骂之后,一般孩子都是选择默不啃声,但其实孩子的心里会一直问,是不是父母已经不爱自己了,开始讨厌自己了?从而做出鲁莽行为。
“为你好”,你以为是爱孩子,实际是双手把孩子往叛逆的道路推。
父母只有诚实面对自己,才会觉知打骂孩子不是因为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打骂式教育孩子的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动画短片《对不起,我很差劲》说的是:大龄未婚的男主角因为工作不被父母理解、接纳而受到责骂。
当父亲从门缝窥视孩子时,责骂像扔在孩子身上的鸡蛋一样,无形打在主角的背上;当进餐时,母亲的唠叨和批评化作一堆食物掉在碗里,被主角一口口咀嚼、吞食。
“你什么时候能找一个正经的工作?”
“你什么时候才能赚钱结婚?”
“你到底要怎么活?”
“……”
各种带着埋怨、愤怒、不解的责骂如千斤重,压在男主角身上,透不过气来。
灰色,既是这个片子的色调,同时,也是男主角的人生底色,可悲又让人心疼。
“直升机父母”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最终,只会摧毁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在打骂式教育中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人格:一种是性格特别懦弱自卑,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另一种是特别叛逆且具有暴力倾向。
有这样的案例:
一名12岁的男孩因不小心打碎茶馆的物品,他想让妈妈替他赔偿。
妈妈看到满地的破碎物品,马上启动责骂孩子的模式,男孩心里不服,一气之下竟然用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幸好,旁边的人及时拉开了男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最需要人关怀。”
在孩子一筹莫愁的时候,父母能够第一时间赶到,体察感受,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是拉近亲子关系的契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4 “看见”是最高级的爱
陶行知校长看见学生想要拿砖头打另一个同学,他制止了并让他10分钟后去自己办公室。
他给学生分别奖励了三颗糖:尊重师长、遵守时间、有正义感(因为要打的同学欺负女同学)。
学生瞬间哭了,主动承认错误:“自己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打人。”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及做人的道理,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更好。
每一位父母都有被熊孩子逼疯的时候,打骂孩子只是愤怒父母的无用表现。聪明的父母会“看见”孩子的需求,用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1、好情绪是父母的基本要求
当孩子犯错时,不能把跟孩子无关的火气撒在他头上,教训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她女儿上幼儿园时,有天在家里突然说了一句脏话,说完后一下子不好意思,女儿显然意识到这是句话不好,羞涩地扎在妈妈怀里,不肯抬头。
她没有责骂、追究,反而哈哈一笑,告诉女儿,妈妈小时候也说过脏话,女儿才释然。
父母的好情绪,是孩子的定海神针,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气。
2、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因势诱导。
张亮儿子天天曾迷上玩电脑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经过沟通,张亮给一个机会天天证明他是有游戏天赋的人。5盘3胜,如果有3盘进入前十名,就答应培养他的游戏梦;输的话,自己去写作业。
结果,天天连续输掉3盘,乖乖去写作业了。
当父母与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孩子自己做的决定才会更有执行力。
3、爱的语言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小时候跟妈妈住米仓,米仓里面有很多老鼠,她晚上睡觉非常害怕。
傅妈妈就跟她讲了一个童话:米仓里的老鼠会在夜里,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糖果。
每天早上醒来,傅首尔的枕边,都有一颗彩色的水果糖。
孩子天生依赖父母,父母一旦表现出生气,孩子就会浑身不受控制的害怕,内心会产生很多的小疑问,小情绪。
傅妈妈通过小童话这个爱的语言,保护了首尔幼小的心灵,给予她勇敢的力量。
05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只要父母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用愉悦的情绪和丰盈的内心去影响和滋养孩子,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相对尊重的亲子关系。
那么,亲子教育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那么,家庭氛围便是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
温州13岁小许和母亲闹矛盾,留下一封书信在返校时离家出走了。
警方开展地毯式搜寻,终于在6天之后,发现小许在车库一个角落躺着。
原来,怀揣15元钱现金离家出走的小许,用9元搭乘公交车,余下的钱买矿泉水和饼干,再从垃圾堆里找一床被子,一直躺在车库6天没有出来过。
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非常黑暗、非常潮湿的车库角落。
到底是什么?让13岁的小许这么狠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匆忙赶来派出所的父母表示会注意日常教育方式,并真诚地对儿子说:“对不起!”
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是,母亲声泪俱下的那句:“爸妈很爱你,只是爱你的方式错了。”
扎心了……
父母对的孩子的爱是无需置疑,只是,以爱的名义上演的一幕幕打骂式的教育之下,孩子慢慢地,变成了另一个人。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毁掉孩子一生的隐形杀手,不是贪玩,不是游戏,而是父母的“爱”,是父母带着“爱”的打骂式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孩子叛逆的根源在父母
打骂孩子原本是想给孩子一个下马威,让孩子长记性,没料到,正是自己亲手把孩子推到极端。
《12道锋味》中的厨师、《中国好声音》导师谢霆锋在媒体的采访中,曾说过13年时全家人为杂志拍封面。
他不肯笑,母亲狄波拉就 “啪”一巴掌打过来:“你笑不笑?”
谢霆锋反抗:“你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笑,让我觉得值得笑。”
这种打骂式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砸吉他”的叛逆少年。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孩子。再见了。”
这,不是玩游戏。
而是孩子离家出走留下的一封书信。
南京13岁的男孩天天,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责骂,爸爸总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一气之下,天天留下书信离家出走。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静心爱护和培养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当被父母责骂之后,一般孩子都是选择默不啃声,但其实孩子的心里会一直问,是不是父母已经不爱自己了,开始讨厌自己了?从而做出鲁莽行为。
“为你好”,你以为是爱孩子,实际是双手把孩子往叛逆的道路推。
父母只有诚实面对自己,才会觉知打骂孩子不是因为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打骂式教育孩子的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动画短片《对不起,我很差劲》说的是:大龄未婚的男主角因为工作不被父母理解、接纳而受到责骂。
当父亲从门缝窥视孩子时,责骂像扔在孩子身上的鸡蛋一样,无形打在主角的背上;当进餐时,母亲的唠叨和批评化作一堆食物掉在碗里,被主角一口口咀嚼、吞食。
“你什么时候能找一个正经的工作?”
“你什么时候才能赚钱结婚?”
“你到底要怎么活?”
“……”
各种带着埋怨、愤怒、不解的责骂如千斤重,压在男主角身上,透不过气来。
灰色,既是这个片子的色调,同时,也是男主角的人生底色,可悲又让人心疼。
“直升机父母”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最终,只会摧毁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在打骂式教育中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人格:一种是性格特别懦弱自卑,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另一种是特别叛逆且具有暴力倾向。
有这样的案例:
一名12岁的男孩因不小心打碎茶馆的物品,他想让妈妈替他赔偿。
妈妈看到满地的破碎物品,马上启动责骂孩子的模式,男孩心里不服,一气之下竟然用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幸好,旁边的人及时拉开了男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最需要人关怀。”
在孩子一筹莫愁的时候,父母能够第一时间赶到,体察感受,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是拉近亲子关系的契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4 “看见”是最高级的爱
陶行知校长看见学生想要拿砖头打另一个同学,他制止了并让他10分钟后去自己办公室。
他给学生分别奖励了三颗糖:尊重师长、遵守时间、有正义感(因为要打的同学欺负女同学)。
学生瞬间哭了,主动承认错误:“自己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打人。”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认识自己的不足以及做人的道理,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更好。
每一位父母都有被熊孩子逼疯的时候,打骂孩子只是愤怒父母的无用表现。聪明的父母会“看见”孩子的需求,用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1、好情绪是父母的基本要求
当孩子犯错时,不能把跟孩子无关的火气撒在他头上,教训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她女儿上幼儿园时,有天在家里突然说了一句脏话,说完后一下子不好意思,女儿显然意识到这是句话不好,羞涩地扎在妈妈怀里,不肯抬头。
她没有责骂、追究,反而哈哈一笑,告诉女儿,妈妈小时候也说过脏话,女儿才释然。
父母的好情绪,是孩子的定海神针,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气。
2、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因势诱导。
张亮儿子天天曾迷上玩电脑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经过沟通,张亮给一个机会天天证明他是有游戏天赋的人。5盘3胜,如果有3盘进入前十名,就答应培养他的游戏梦;输的话,自己去写作业。
结果,天天连续输掉3盘,乖乖去写作业了。
当父母与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孩子自己做的决定才会更有执行力。
3、爱的语言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小时候跟妈妈住米仓,米仓里面有很多老鼠,她晚上睡觉非常害怕。
傅妈妈就跟她讲了一个童话:米仓里的老鼠会在夜里,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糖果。
每天早上醒来,傅首尔的枕边,都有一颗彩色的水果糖。
孩子天生依赖父母,父母一旦表现出生气,孩子就会浑身不受控制的害怕,内心会产生很多的小疑问,小情绪。
傅妈妈通过小童话这个爱的语言,保护了首尔幼小的心灵,给予她勇敢的力量。
05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只要父母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用愉悦的情绪和丰盈的内心去影响和滋养孩子,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相对尊重的亲子关系。
那么,亲子教育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那么,家庭氛围便是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