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区分类型采取不同方法治疗
2019年08月23日 09:42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该如何处理?本期邀请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一五七分院新生儿科阳勇主任来为我们解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母乳性黄疸多发足月儿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根据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包括:①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②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TSB>220.6umol/L(12.9mg/dl);或黄疸延迟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仍有TSB>34.2umol/L(2mg/dl);③详细采集病史、查体及各种必要辅助检查,认真排除各种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④婴儿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正常;⑤停母乳1-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血胆红素迅速下降30%-50%。

  早发型鼓励少量多次喂母乳

  根据不同类型,治疗上应采用不同方法。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鼓励少量多次喂哺母乳,保证足够乳量及能量摄入。注意避免错误摄入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不利于母乳分泌。如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应给予干预,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光疗。 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为暂停母乳喂养。 干预标准:TSB273.6-307.8umol/L(16-18mg/dl)暂停母乳喂养。 TSB307.8-376.2umol/L(18-22mg/dl)暂停母乳喂养,加用光疗。 TSB376.2-495.9umol/L(22-29mg/dl),出现嗜睡、拒奶,换血治疗。 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认为:TSB256.5-342umol/L(15-20mg/dl)或更高时,可采用光疗,仍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样能取得治疗效果。实际临床中要结合日龄、胎龄等具体情况,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胎龄、日龄越小,治疗宜越积极。

  预后或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继续母乳喂养,黄疸也可以最终消退。但有报告: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可逆性的异常改变。故而建议,对于TSB值较高的母乳性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应密切观察,积极处理。

  专家点评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根据临床特点的标准来诊断。注意区分类型,以采取不同方法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