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说不可以 孩子越是没主见
2017年06月27日 11:05
  “保护性撞墙”妈妈们,你敢吗?

  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总想去摸电熨斗,妈妈总是阻止我,但有一次我问妈妈:“电熨斗是不是真的烫”。妈妈说:“你可以摸一下试试”。结果,我真的摸了,手肿了3天!再跟别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别人都说“你妈是不是亲妈呀”,其实现在想来,她是一个非常“高段位”的妈妈。

  所谓“保护性撞墙”,就是在这件事的后果“可控制”的情况下,让孩子勇于尝试。比如对于我妈妈来说,手肿3天是她认为在控制范围内的后果,当然我妈心比较大。没有什么比让孩子承担后果,更能让孩子长记性了。让TA自己判断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比你直接告诉TA,要好一万倍!

  说“不可以”的次数太多这3个字就彻底失效!

  1.每天说“不可以”的次数,不要超过1次!

  肯定不能所有事情,都不阻止。比如“摸电门“跳窗户”等,是肯定不能做的,必须要说“不可以”!如果我们平时总跟宝宝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那这种限制性的语言就会失效。比如,一个天天发火的妈妈,远不如平时温柔,偶尔发一次火见效。“不可以”说的越多,孩子越不当回事儿。但如果,我们只在最危急的时刻说出“不可以”,孩子更会感受到妈妈话语中的力量,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停止!

  “不可以”说的越少,说出来威力越大!

  2.用“可以,但是……”来替换总对孩子说“不可以”

  比如到午睡时间了,孩子吵着要去外面玩,与其直接否定孩子说:“不行,该睡觉了”,孩子肯定会大哭大闹,因为自己的想法被粗暴否定。不如跟孩子说:“可以啊,出去玩特别好,但是我们先睡一小会儿,养足精神好好玩”,先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再提出一个可行方案,不是不能出去玩,是睡醒了能更好的玩,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所有需求,只要没有人身危险,父母都可以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先顺应孩子的想法,再给孩子做“排序”。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不让她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这样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冲突,还顺便教会孩子学习等待。

  3.巧用绘本立规矩,1岁后的宝宝最容易接受

  那些危险的事情,比如摸电门;绝对不可以做的行为,比如打人,这些必要的规矩,可以通过绘本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不可以”和执行“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绘本内的卡通形象、孩子气的语言方式、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故事情节等,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平时,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阅读一些相关的绘本,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就会帮助孩子树立起必要的规则意识。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