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乐学琴的三部曲
2008年11月27日 09:05



  ★ 把曲目编成故事。我把他学过的曲目编成故事:《从前》,有一个《溜冰的女孩》名叫《玛丽》,《玛丽有只小羔羊》,她带羊去看《动物展览会》,动物展览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到那里必须先《登山》,《上山坡》后再《划小船》。玛丽《走,走,走》,《在堤岸上》碰见了《班卓琴手》,她带着只会《跳舞的袋鼠》,原来她也是来参加动物展览会的。玛丽高兴地说:“《你好吗?》你怎么来的?”她说:“先是一个《伞兵》帮我下飞机,后来又《乘黄包车》来的。”她们一起跳着《步态舞》来到了中国大戏院……

  孩子很喜欢听这种故事,我们看着目录随机就编故事,儿子有时也插上两句,或者干脆自己编。这种办法一方面提高了孩子弹琴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部 快乐主题我谱写

  很多父母为孩子学琴花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兴趣”和“激发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我则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等,使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要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小孩子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愿意耐心地等待这个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一个曲目弹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家长唠叨和责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由于没有考级压力和家长逼迫,儿子对弹琴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常常让他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他被那优美的旋律所感染,想自己弹弹试试,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尝试。现在他完全自学自弹了几首理查德-克莱德曼创作改编的钢琴曲,这些曲子不用我敦促,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余查德”,在他心里似乎真的觉得当钢琴王子最牛!

推荐阅读:学龄前孩子学乐器的敏感期  抓住孩子学习舞蹈的好时机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