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给孩子贴小气鬼的标签
2016年08月17日 15:5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朵妈亲子时光
“真小气,单车不能借我骑下吗?”朵朵第一次被表哥指责,是因为表哥骑她的自行车,她不乐意。
当时朵朵只有2岁,常常会说“这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时的朵朵开始有了物权意识。这也许就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物权意识敏感期。面对小表哥的指责,她只会哭诉,拉着妈妈衣角,希望把属于她的东西拿回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岁的俊俊是朵朵的玩伴,因为住在隔壁,几乎每天放学都会过来串门。有一天,朵朵从俊俊家跑回来告状,“妈妈,俊俊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拿了我的玩具,还说不分享就是小气鬼!”“明明就是他拿了我的东西,还说我小气鬼”。面对俊俊的指责,朵朵没有屈服反而理直气壮,并且懂得用语言来反击,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孩了。
这两件成长小事证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朵朵对于“分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从开始简单的表达“这是我的”,再到言语反击、捍卫主权,真正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要求朵朵从小就要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分享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难道不是应该在孩子自愿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吗?
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因为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觉得没面子,认为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在公共场所不顾孩子的感受,指责孩子自私、不听话、不懂事。如果你也是这类家长,那么训斥前最好考虑下孩子的感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孩子是一张白纸,经不起任何的标签。一旦被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内心对自我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是不乖的孩子,不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
▼
记得有一次,带着朵朵跟闺蜜的孩子聚会,当时朵朵拿了两条很喜欢的项链出门,闺蜜家的宝宝一眼就相中了。看到了闺蜜孩子渴望的眼神,我就试着跟朵朵商量,能不能送一条项链给妹妹。朵朵有点犹豫,但在我的劝说下开始动摇了,勉强同意把项链给妹妹。
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了半天很开心,下午玩累了,也该各自回家。就在分离的那一刻,看着小妹妹远离的背影,朵朵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就蒙圈了,以为朵朵舍不得妹妹。于是蹲下来安抚小朵朵:“朵朵不哭,你是不是舍不得妹妹?下次妈妈再带你去妹妹家玩,好吗?”朵朵“哇”的一声,哭得更厉害了,嘴里念叨着“我的项链,我的项链.....”
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并没有理解“送”的真正意思,以为项链只是借给妹妹玩一下,面对朵朵的哭泣,我很愧疚,只能耐心安慰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于这一点,剑桥大学的苏德中博士认为:父母觉得理所当然可以分享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世界安全感的“标志”,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反而帮助他人强行剥夺自己的物品,对孩子内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非自愿的分享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快乐,对于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也毫无作用。
除此之外,被强迫分享的孩子们,非常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父母以“自私”“小气”等负面言语去标签化孩子的行为,有可能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严重,对分享行为产生反感,这种结果反而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当孩子常常地被剥夺拥有心爱事物的权利,那么,他可能也不会珍惜他人的物权,甚至也抢夺别人心爱的事物。
▼
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我不想让孩子去当圣母,只希望她当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所以,想让孩子分享,则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其它孩子想要朵朵的玩具时,我会跟他们说,“等朵朵玩够了,再借给你们玩。”大多数情况下,朵朵玩够了,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自私”行为,而是大方地主动地把玩具借给其它孩子。
此外,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境地,能引发她的同理心,进而主动分享。前不久,闺蜜的女儿来我家时,很馋朵朵的珍藏果汁,朵朵一开始是想拒绝。我告诉她,天气那么热,妹妹这么远过来,可能想吃一些甜甜凉凉的东西。但这次我没有帮朵朵做决定,她想了想,主动把果汁分给了妹妹,并且和妹妹有说有笑。
【朵妈的话】
对于“不分享就是小气鬼”“不分享就是自私”,别用“大方”的美德桎梏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守卫自己的物权,是孩子的天性。刻意让孩子分享,在他眼里,只是一场“强夺”。爱他,请尊重他不分享。
“真小气,单车不能借我骑下吗?”朵朵第一次被表哥指责,是因为表哥骑她的自行车,她不乐意。
当时朵朵只有2岁,常常会说“这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时的朵朵开始有了物权意识。这也许就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物权意识敏感期。面对小表哥的指责,她只会哭诉,拉着妈妈衣角,希望把属于她的东西拿回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岁的俊俊是朵朵的玩伴,因为住在隔壁,几乎每天放学都会过来串门。有一天,朵朵从俊俊家跑回来告状,“妈妈,俊俊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拿了我的玩具,还说不分享就是小气鬼!”“明明就是他拿了我的东西,还说我小气鬼”。面对俊俊的指责,朵朵没有屈服反而理直气壮,并且懂得用语言来反击,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孩了。
这两件成长小事证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朵朵对于“分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从开始简单的表达“这是我的”,再到言语反击、捍卫主权,真正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要求朵朵从小就要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分享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难道不是应该在孩子自愿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吗?
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因为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觉得没面子,认为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在公共场所不顾孩子的感受,指责孩子自私、不听话、不懂事。如果你也是这类家长,那么训斥前最好考虑下孩子的感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孩子是一张白纸,经不起任何的标签。一旦被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内心对自我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是不乖的孩子,不是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
▼
记得有一次,带着朵朵跟闺蜜的孩子聚会,当时朵朵拿了两条很喜欢的项链出门,闺蜜家的宝宝一眼就相中了。看到了闺蜜孩子渴望的眼神,我就试着跟朵朵商量,能不能送一条项链给妹妹。朵朵有点犹豫,但在我的劝说下开始动摇了,勉强同意把项链给妹妹。
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了半天很开心,下午玩累了,也该各自回家。就在分离的那一刻,看着小妹妹远离的背影,朵朵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就蒙圈了,以为朵朵舍不得妹妹。于是蹲下来安抚小朵朵:“朵朵不哭,你是不是舍不得妹妹?下次妈妈再带你去妹妹家玩,好吗?”朵朵“哇”的一声,哭得更厉害了,嘴里念叨着“我的项链,我的项链.....”
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并没有理解“送”的真正意思,以为项链只是借给妹妹玩一下,面对朵朵的哭泣,我很愧疚,只能耐心安慰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于这一点,剑桥大学的苏德中博士认为:父母觉得理所当然可以分享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世界安全感的“标志”,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反而帮助他人强行剥夺自己的物品,对孩子内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非自愿的分享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快乐,对于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也毫无作用。
除此之外,被强迫分享的孩子们,非常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父母以“自私”“小气”等负面言语去标签化孩子的行为,有可能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严重,对分享行为产生反感,这种结果反而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当孩子常常地被剥夺拥有心爱事物的权利,那么,他可能也不会珍惜他人的物权,甚至也抢夺别人心爱的事物。
▼
先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别人。我不想让孩子去当圣母,只希望她当一个忠于自己的人。所以,想让孩子分享,则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其它孩子想要朵朵的玩具时,我会跟他们说,“等朵朵玩够了,再借给你们玩。”大多数情况下,朵朵玩够了,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自私”行为,而是大方地主动地把玩具借给其它孩子。
此外,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境地,能引发她的同理心,进而主动分享。前不久,闺蜜的女儿来我家时,很馋朵朵的珍藏果汁,朵朵一开始是想拒绝。我告诉她,天气那么热,妹妹这么远过来,可能想吃一些甜甜凉凉的东西。但这次我没有帮朵朵做决定,她想了想,主动把果汁分给了妹妹,并且和妹妹有说有笑。
【朵妈的话】
对于“不分享就是小气鬼”“不分享就是自私”,别用“大方”的美德桎梏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守卫自己的物权,是孩子的天性。刻意让孩子分享,在他眼里,只是一场“强夺”。爱他,请尊重他不分享。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