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别忽略了孩子的人格
2016年01月04日 11:29
(共计1页)
  说到孩子的人格问题,估计好多人都会露出惊异的眼神。连家长都没有弄清楚人格的教育呢,更何况孩子?人格的概念千般万种,也千奇百怪,每个人的理解都有不同。不过即使再不同,我们也要培养孩子人格的形成。因为人格的形成,是孩子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记得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位幼儿园教师带着班上的小朋友去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教师让小朋友排成一排,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的后脑勺。小朋友参观完毕回到家里,家长问他们在纪念馆都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说:“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模式化、简单化的东西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觉其危害,从而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年大家接受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就会发现,与外国的学生比较,中国的孩子往往考试成绩不错,但在活力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外国的孩子。这种情况跟中国家长轻视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人格教育的缺失、薄弱会造成一些孩子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宠、惯、溺爱的方法来“疼爱”孩子,然后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就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家长、教师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让他觉得自己毫无优点,家长把孩子当作完全隶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教师把学生当作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绵羊,这必然使他们从小丧失独立人格和自尊。

  在孩子的人格形成中,有两方面可以重点塑造:开发智力和塑造行为。只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是开发了智力,而没有很好地塑造行为;或是只是塑造了行为,而没有很好地开发智力。孩子人格的形成,表现为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各种习惯已经趋于稳定,孩子的意识已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有了独立的思想,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也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在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方面,家长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尊重孩子的习惯:一种是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另一种则是孩子通过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的新习惯。无意识的习惯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趋于稳定。而后一种习惯的形成,在少年时期才刚刚开始。

  孩子的无意识习惯是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孩子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不能怪孩子,家长应该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到了七八岁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家长要尊重这个事实。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不是引导孩子通过努力去改正和克服,而是动辄打骂。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坏习惯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缺点的纵容。

  除了要善待孩子无意识形成的习惯,还要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新习惯。这种习惯是孩子通过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建立意识心理模式形成的新习惯。这种习惯既延续了无意识的习惯,也集成了现阶段的新习惯。如果家长在孩子形成无意识习惯的年龄段里,有效开发了孩子的智力,通过引导孩子对感性、形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培养了孩子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下一阶段新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不至于让孩子偏离轨道太远。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孩子智力开发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返回目录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