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不公平的比较
2016年01月04日 11:29
邻居家快生二胎的大肚子妈妈问我 : “这两个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曾经很好回答的问题,此时却让我陷入沉思。
的确,在妈妈心中,无可避免地在对两个孩子进行着比较。我曾经以为我清楚明白地了解两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杭杭动,睿睿静 ; 杭杭急,睿睿缓 ; 杭杭感性,睿睿理性 ; 杭杭洒脱,睿睿规矩。可是,当曾经乖乖的睿睿也开始发力,变身不讲道理的小恶魔时,妈妈才恍然大悟 : 原来这只是不同年龄阶段错位比较的错觉而已!
半岁的小睿睿吃了睡、睡了吃,像个安静的小天使;而同期三岁多的杭杭整天发脾气,简直是个恼人的小恶魔。可当两岁多的睿睿也开始发脾气要这、要那,进入小恶魔阶段时,五岁的杭杭却开始会自己看书、自己画画,在一旁静静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一岁多的睿睿进入规则敏感期,哥哥吃西瓜他捡皮,哥哥玩玩具他收拾;而此时四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杭杭却东西到处乱丢,不愿分享、不愿妥协。可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进入自我中心阶段,开始抢玩具、抢妈妈,什么都抢时;五岁进入道德他律阶段的杭杭却开始会合作、会协商,成了一切好商量的乖孩子。
一岁前的睿睿睡眠特别棒,不用哄就能自己睡着;而四岁前的杭杭睡前闹觉、发脾气,半夜做梦大哭大闹。而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睡前闹觉,这个不对、那个不行时,五岁的杭杭却已经能自己睡小床一觉到天亮了。
不是说睿睿变麻烦了,杭杭懂事了,只是孩子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用“敏感期”的概念来描述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特征,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些什么?
所谓“敏感期” ,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经典概念。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当特定的敏感期出现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股无法遏制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特殊兴趣和热情。直到他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某种能力获得发展之后,这种热情和动力才会消退,进而转向下一个敏感期的到来。
在特定的敏感期里,儿童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特别敏感,最容易接受相应的刺激,因而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而过了这一时期,敏感性就会减弱乃至消失,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趋于缓慢,甚至还会产生发展的障碍。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里,如果能适时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错过了敏感期再进行学习和训练,教育的效果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微乎其微。
在我国,推广与普及“敏感期”概念的学者应首推幼教专家孙瑞雪女士。她将“敏感期”描述为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上另一个层面。 ”
我们最熟悉的敏感期莫过于从出生就开始的“口的敏感期” 。婴儿出生时唯一能运用自如的器官就是嘴巴,除了获取食物之外,嘴巴是联结婴儿和外部世界的最自然通道。他首先是用嘴巴认识了手,在实现了把手放到口中、抓起一切物品放入口中之后,他就认识了整个世界。直到手被口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这个过程对婴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吃手、吃用手抓来的东西,他的这个敏感期就会滞后,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
其实除了口与手的敏感期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几十个不同的敏感期。它们构成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命篇章。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敏感期特征,就如同手握一张地图,或是一份解码表,父母们就可以读懂孩子们特殊行为的背后需求。
这里介绍一部分对于家长来说有特殊意义的敏感期,它们解释了孩子们在每个年龄阶段最让我们头疼的那些“坏毛病”的来由!相信它们能帮助家长们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1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探索空间,他们喜欢爬、抓、把抽屉里的东西都翻出来,稍大一点后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这是“空间敏感期” 。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私有意识, “这是我的”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还会表现出咬人、打人等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行为。这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
3岁左右的孩子最让家长不省心,他们开始形成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这是“执拗敏感期” 。同时他们的“追求完美敏感期”会要求食物、工具必须完整,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3岁的孩子还会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从而进入“诅咒敏感期” ,这时成人的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狠话。
4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十分关注别人是否爱他,他们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进入“情感敏感期” 。同时,他们开始想要和父母一样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进入一个美妙的“婚姻敏感期” 。
了解敏感期概念对家长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就像半岁会坐、一岁会走一样,是大自然安排给每一个生命的生长顺序。这些看似淘气、不乖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们里程碑似的成长节点。这些让父母头疼、烦恼、特别想阻止的行为,将孩子的成长推进到了一个个新的阶段!
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儿童的敏感期理论。我强烈推荐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它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书。因为它会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仅仅是这个了解,就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爸爸妈妈宝贵的理解和支持。理解他们“调皮”的原因,支持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度过这些“黄金般贵重”的敏感期。
返回目录
这个曾经很好回答的问题,此时却让我陷入沉思。
的确,在妈妈心中,无可避免地在对两个孩子进行着比较。我曾经以为我清楚明白地了解两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杭杭动,睿睿静 ; 杭杭急,睿睿缓 ; 杭杭感性,睿睿理性 ; 杭杭洒脱,睿睿规矩。可是,当曾经乖乖的睿睿也开始发力,变身不讲道理的小恶魔时,妈妈才恍然大悟 : 原来这只是不同年龄阶段错位比较的错觉而已!
半岁的小睿睿吃了睡、睡了吃,像个安静的小天使;而同期三岁多的杭杭整天发脾气,简直是个恼人的小恶魔。可当两岁多的睿睿也开始发脾气要这、要那,进入小恶魔阶段时,五岁的杭杭却开始会自己看书、自己画画,在一旁静静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一岁多的睿睿进入规则敏感期,哥哥吃西瓜他捡皮,哥哥玩玩具他收拾;而此时四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杭杭却东西到处乱丢,不愿分享、不愿妥协。可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进入自我中心阶段,开始抢玩具、抢妈妈,什么都抢时;五岁进入道德他律阶段的杭杭却开始会合作、会协商,成了一切好商量的乖孩子。
一岁前的睿睿睡眠特别棒,不用哄就能自己睡着;而四岁前的杭杭睡前闹觉、发脾气,半夜做梦大哭大闹。而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睡前闹觉,这个不对、那个不行时,五岁的杭杭却已经能自己睡小床一觉到天亮了。
不是说睿睿变麻烦了,杭杭懂事了,只是孩子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用“敏感期”的概念来描述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特征,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些什么?
所谓“敏感期” ,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经典概念。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当特定的敏感期出现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股无法遏制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特殊兴趣和热情。直到他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某种能力获得发展之后,这种热情和动力才会消退,进而转向下一个敏感期的到来。
在特定的敏感期里,儿童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特别敏感,最容易接受相应的刺激,因而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而过了这一时期,敏感性就会减弱乃至消失,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趋于缓慢,甚至还会产生发展的障碍。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里,如果能适时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错过了敏感期再进行学习和训练,教育的效果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微乎其微。
在我国,推广与普及“敏感期”概念的学者应首推幼教专家孙瑞雪女士。她将“敏感期”描述为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 :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上另一个层面。 ”
我们最熟悉的敏感期莫过于从出生就开始的“口的敏感期” 。婴儿出生时唯一能运用自如的器官就是嘴巴,除了获取食物之外,嘴巴是联结婴儿和外部世界的最自然通道。他首先是用嘴巴认识了手,在实现了把手放到口中、抓起一切物品放入口中之后,他就认识了整个世界。直到手被口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这个过程对婴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吃手、吃用手抓来的东西,他的这个敏感期就会滞后,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
其实除了口与手的敏感期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几十个不同的敏感期。它们构成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命篇章。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敏感期特征,就如同手握一张地图,或是一份解码表,父母们就可以读懂孩子们特殊行为的背后需求。
这里介绍一部分对于家长来说有特殊意义的敏感期,它们解释了孩子们在每个年龄阶段最让我们头疼的那些“坏毛病”的来由!相信它们能帮助家长们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1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探索空间,他们喜欢爬、抓、把抽屉里的东西都翻出来,稍大一点后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这是“空间敏感期” 。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私有意识, “这是我的”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还会表现出咬人、打人等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行为。这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
3岁左右的孩子最让家长不省心,他们开始形成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这是“执拗敏感期” 。同时他们的“追求完美敏感期”会要求食物、工具必须完整,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3岁的孩子还会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从而进入“诅咒敏感期” ,这时成人的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狠话。
4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十分关注别人是否爱他,他们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进入“情感敏感期” 。同时,他们开始想要和父母一样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进入一个美妙的“婚姻敏感期” 。
了解敏感期概念对家长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就像半岁会坐、一岁会走一样,是大自然安排给每一个生命的生长顺序。这些看似淘气、不乖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们里程碑似的成长节点。这些让父母头疼、烦恼、特别想阻止的行为,将孩子的成长推进到了一个个新的阶段!
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儿童的敏感期理论。我强烈推荐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它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书。因为它会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仅仅是这个了解,就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爸爸妈妈宝贵的理解和支持。理解他们“调皮”的原因,支持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度过这些“黄金般贵重”的敏感期。
返回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