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四 故事是最好的教育
2015年02月02日 15:56
1.故事是情感的乳汁
讲故事就像给孩子喂奶一样,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可以说故事是情感的乳汁。
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跟自己亲,那就需要从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一个故事、一首儿歌也能够传递亲情。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和爸爸经常给我讲故事,后来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当我们提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全家人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表的默契,这就是故事的传承,亲情的纽带。
就说我和我的儿子吧,当我们聊天中不经意地提到曾经讲过的故事里的一个人或者一句话时,我们就会相视一笑,会自然地想起当年讲那个故事的情景。这就是一种特别好的交流,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一个幸福小记号。比如我的儿子从大学回家过暑假,我一定会在他回来之前把他的房间打扫干净,他每次回家进屋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哟,田螺姑娘来过啦!”这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我们自然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其实这也成为一个家庭的小记号,是亲子之间一辈子的暗语,这就是故事带给我们的。
凡是喂过奶的妈妈都知道,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很专注,看着宝宝吸吮着乳汁的样子,会充满爱心地想着:我的宝宝会越长越强壮、越长越漂亮。这样想着,乳汁就会在宝宝的身体里产生更好的影响。如果妈妈喂奶时不专心,甚至情绪烦躁,乳汁也会带着妈妈不好的情绪进入到宝宝的身体里面。其实讲故事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投入感情地讲故事,故事对孩子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2.故事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太合群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别的小朋友交流,怎样和别人说话,即使开口说话的时候,也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其实,平时如果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稍加注意,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到一些如何与别人说话、交流的方式方法。平时爸爸妈妈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微笑着、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就是通过故事学会如何和别人打招呼的,什么样的语言叫敬语等等。比如家长在故事中讲:“小山羊出去玩,看到了山羊伯伯,小山羊大声说:‘山羊伯伯,您早。’”家长可以让孩子重复小山羊说的话,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打招呼了。
本书第六章《讲完故事以后做什么》中也提到,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家长讲给孩子听,讲完故事之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复述、表演、画出来等等,这些都是在重复故事里人物的美好语言,让孩子在重复中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和别人打招呼、说话。
家长不仅要重视故事中的对话,还要注意说话之前的那些形容词。比如,“一只小青蛙走进商店,它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青蛙阿姨,您好!’青蛙阿姨和蔼地看着小青蛙:‘小青蛙,你想买什么呀?’”在这段对话中,小青蛙是“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其实在这个语境中清楚地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该怎么说话。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家长,也会把这些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本绘本、一个故事是作者经过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故事里会融入很多的细节和理念,如果只是给孩子讲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细节,那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了。家长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故事,才能享受到这个故事带给孩子的知识和快乐。
3.故事让孩子学会生存技能
对于同一个故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领悟的也不尽相同。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有时候就像种在土壤中的一颗种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很多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都会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放心,担心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吃不好饭,不会照顾自己,等等,我也不例外。儿子在家的时候,因为可以吃到现成的饭,所以很少见他去厨房。可是他到了国外的大学不久就给我们发回了很多他做的菜的照片,他说他已经开始喜欢厨艺了。他和好几位同学一起入伙吃饭,他做饭,其他同学刷碗。儿子搬过两次家,这些同学都愿意跟着他一起搬,原因很简单,儿子会做好吃的中国菜。我对此很好奇,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做饭这么感兴趣的呢?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是因为他一直记得我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小熊学做饭》:“出门在外,一定要吃好、睡好!……不会做饭,慢慢地就会饿死。”这个我几乎忘了的故事,却在若干年后,鼓励儿子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做饭。在一次听众联谊会上,一位我昔日的小听众抱着自己的孩子,也谈到了这一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会记一辈子的,还会在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4.故事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我一直主张,对于好的故事,家长给孩子讲完之后,最好和孩子一起复述,甚至表演一遍,这也是对大脑发育的一种刺激。孩子不但记住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甚至表演出来,这对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
十几年前我在广播里讲过一个故事叫《奇怪的雨伞》,每次下雨的时候,熊妈妈都会为小熊打伞,每次小熊都会发现妈妈的衣服被淋湿了,而自己的身上却是干干的,小熊总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这是小花伞的秘密。等到小熊有了自己的孩子,下雨天他打着伞,为了照顾孩子,自己就有半边身子被淋湿了,他终于知道了小花伞的秘密。在一次听众评选的活动上,一位妈妈特意走过来对我说,每次下雨的时候,她的孩子都会说:“妈妈,我知道小雨伞的秘密,所以我们把雨伞往您那边挪一挪吧。”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和记忆力有时会让家长惊讶,甚至感动。
5.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最好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当您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时,或者用正面交流很难达到效果的时候,讲故事也许是一条捷径。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总想让孩子多说说在幼儿园里的事情,想多了解一些情况。而有的小朋友就是什么也不说,急得家长没办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请故事来帮忙,确切地说是请故事游戏来帮忙。妈妈可以把手放在头顶上,装成小兔子的样子,兴奋地对孩子说:“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小白兔,今天我可真开心呀,我在幼儿园里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午睡的时候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小熊。可是下午我有一点儿不开心,因为我喜欢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我的好朋友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呀?”孩子是最容易相信的,他会马上进入你的故事世界,也会敞开心扉,把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告诉你这只“小白兔”。
在儿子出国上学之前,我想跟儿子好好聊一聊,但是十七八岁的大男孩,并不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所以聊的效果并不好。临行的前一天我和儿子一起玩了一个编故事的游戏,故事的名字叫《不能反悔的事情》,是讲一只小熊经过千难万险来到了不能反悔王国,他做了国王,在就职演说的时候,一阵大风把部下写好的演说词刮跑了,没办法,小熊国王只好绞尽脑汁,一边想一边告诉臣民坚决不能做那些不能反悔的事情。于是故事游戏中就需要儿子参与啦,我先说:“文身。”儿子马上接着说:“耳洞。”……就这样我们说了很多不能反悔的事情,说了很长时间,气氛也很愉快。在机场送行的时候,儿子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小声在我耳边说:“小熊国王不会让您失望的!”
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桥梁,是距离最短的交流,可以直抵内心。
6.小故事解决大问题
有一些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一个孩子从爸爸的钱包里偷偷拿了100元钱,爸爸发现了以后告诉了孩子的妈妈,他们都很紧张,一定要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然会酿成大错。可怎样和孩子谈呢?如果直接用“偷钱”这个字眼来说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肯定达不到最佳效果,况且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爸爸妈妈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说他“偷钱”也许太严重了。这位爸爸找到了我,希望我给他出个主意。我的办法当然是讲故事,我帮他编了一个《小猫吃鱼》的故事:有只可爱的小猫咪,家里的人都很喜欢它,总会喂它好吃的,它的餐盘里每天都会有小鱼。有一天家里买来了一个大鱼缸,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小鱼,小猫想:这些小鱼的味道一定更鲜美!它每天都在尝试着吃鱼缸里的小鱼,这只聪明的小猫咪终于偷偷地吃到了一条小鱼,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小猫咪总能尝到美味的小鱼。家里的人突然发现鱼缸里的鱼越来越少,猜想一定是小猫咪吃的,因为大家都喜欢小猫咪,并没有制止它偷吃小鱼的行为。有一天,小猫咪又趁家里没人的时候用爪子捞小鱼,一不小心掉进了大鱼缸,淹死了。如果一定要趁别人没看见、不知道的时候做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都是坚决不能做的,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下场。当然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事不留名的除外。
这位爸爸后来告诉我,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效果出奇好。孩子主动地说出了拿过爸爸钱包里的钱这件事,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再比如,有些六七岁的小女孩还跟着爸爸一起洗澡,这是亟待普及的性教育问题,当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讲个适合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不只是家长可以在难以启齿的时候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家庭里,孩子也可以这样做。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偶然说起了孩子的事情:“小雨你知道吗,昨天我女儿给我讲了一个她编的故事。”我问他,你女儿讲了什么故事?他说,女儿的班里要举行一个故事大赛,女儿就自己编了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在铅笔盒王国里,一支小铅笔走丢了,大家都在找它,其实这支小铅笔是被小白兔带走的,小白兔并不是偷小铅笔,只是想用一下,结果用完就放在自己的铅笔盒里了……我听着听着就笑了,我告诉这位朋友,这很可能是女儿想向他寻求理解和帮助,也许她就是故事里的小白兔,她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而且她向你表白了她不是偷,她是无意的。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毫无障碍、顺畅愉快。故事原本就是既虚拟又真实的,如果把虚拟和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孩子很快进入到那个情境当中,解决家长和孩子难以启齿的问题。
返回目录
讲故事就像给孩子喂奶一样,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可以说故事是情感的乳汁。
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跟自己亲,那就需要从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一个故事、一首儿歌也能够传递亲情。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和爸爸经常给我讲故事,后来我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当我们提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全家人就会有一种无法言表的默契,这就是故事的传承,亲情的纽带。
就说我和我的儿子吧,当我们聊天中不经意地提到曾经讲过的故事里的一个人或者一句话时,我们就会相视一笑,会自然地想起当年讲那个故事的情景。这就是一种特别好的交流,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一个幸福小记号。比如我的儿子从大学回家过暑假,我一定会在他回来之前把他的房间打扫干净,他每次回家进屋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哟,田螺姑娘来过啦!”这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我们自然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其实这也成为一个家庭的小记号,是亲子之间一辈子的暗语,这就是故事带给我们的。
凡是喂过奶的妈妈都知道,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很专注,看着宝宝吸吮着乳汁的样子,会充满爱心地想着:我的宝宝会越长越强壮、越长越漂亮。这样想着,乳汁就会在宝宝的身体里产生更好的影响。如果妈妈喂奶时不专心,甚至情绪烦躁,乳汁也会带着妈妈不好的情绪进入到宝宝的身体里面。其实讲故事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投入感情地讲故事,故事对孩子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2.故事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太合群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和别的小朋友交流,怎样和别人说话,即使开口说话的时候,也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其实,平时如果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稍加注意,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到一些如何与别人说话、交流的方式方法。平时爸爸妈妈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微笑着、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就是通过故事学会如何和别人打招呼的,什么样的语言叫敬语等等。比如家长在故事中讲:“小山羊出去玩,看到了山羊伯伯,小山羊大声说:‘山羊伯伯,您早。’”家长可以让孩子重复小山羊说的话,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知道应该怎么和别人打招呼了。
本书第六章《讲完故事以后做什么》中也提到,一个故事,不仅需要家长讲给孩子听,讲完故事之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复述、表演、画出来等等,这些都是在重复故事里人物的美好语言,让孩子在重复中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和别人打招呼、说话。
家长不仅要重视故事中的对话,还要注意说话之前的那些形容词。比如,“一只小青蛙走进商店,它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青蛙阿姨,您好!’青蛙阿姨和蔼地看着小青蛙:‘小青蛙,你想买什么呀?’”在这段对话中,小青蛙是“看着”青蛙阿姨,“大声地”说,其实在这个语境中清楚地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该怎么说话。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家长,也会把这些融入日常生活中。
一本绘本、一个故事是作者经过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故事里会融入很多的细节和理念,如果只是给孩子讲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细节,那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了。家长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故事,才能享受到这个故事带给孩子的知识和快乐。
3.故事让孩子学会生存技能
对于同一个故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领悟的也不尽相同。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有时候就像种在土壤中的一颗种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很多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都会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放心,担心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吃不好饭,不会照顾自己,等等,我也不例外。儿子在家的时候,因为可以吃到现成的饭,所以很少见他去厨房。可是他到了国外的大学不久就给我们发回了很多他做的菜的照片,他说他已经开始喜欢厨艺了。他和好几位同学一起入伙吃饭,他做饭,其他同学刷碗。儿子搬过两次家,这些同学都愿意跟着他一起搬,原因很简单,儿子会做好吃的中国菜。我对此很好奇,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做饭这么感兴趣的呢?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是因为他一直记得我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小熊学做饭》:“出门在外,一定要吃好、睡好!……不会做饭,慢慢地就会饿死。”这个我几乎忘了的故事,却在若干年后,鼓励儿子掌握了一项生存技能——做饭。在一次听众联谊会上,一位我昔日的小听众抱着自己的孩子,也谈到了这一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会记一辈子的,还会在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4.故事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我一直主张,对于好的故事,家长给孩子讲完之后,最好和孩子一起复述,甚至表演一遍,这也是对大脑发育的一种刺激。孩子不但记住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甚至表演出来,这对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
十几年前我在广播里讲过一个故事叫《奇怪的雨伞》,每次下雨的时候,熊妈妈都会为小熊打伞,每次小熊都会发现妈妈的衣服被淋湿了,而自己的身上却是干干的,小熊总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这是小花伞的秘密。等到小熊有了自己的孩子,下雨天他打着伞,为了照顾孩子,自己就有半边身子被淋湿了,他终于知道了小花伞的秘密。在一次听众评选的活动上,一位妈妈特意走过来对我说,每次下雨的时候,她的孩子都会说:“妈妈,我知道小雨伞的秘密,所以我们把雨伞往您那边挪一挪吧。”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力和记忆力有时会让家长惊讶,甚至感动。
5.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最好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当您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时,或者用正面交流很难达到效果的时候,讲故事也许是一条捷径。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总想让孩子多说说在幼儿园里的事情,想多了解一些情况。而有的小朋友就是什么也不说,急得家长没办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请故事来帮忙,确切地说是请故事游戏来帮忙。妈妈可以把手放在头顶上,装成小兔子的样子,兴奋地对孩子说:“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小白兔,今天我可真开心呀,我在幼儿园里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土豆丝,午睡的时候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小熊。可是下午我有一点儿不开心,因为我喜欢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我的好朋友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呀?”孩子是最容易相信的,他会马上进入你的故事世界,也会敞开心扉,把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告诉你这只“小白兔”。
在儿子出国上学之前,我想跟儿子好好聊一聊,但是十七八岁的大男孩,并不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所以聊的效果并不好。临行的前一天我和儿子一起玩了一个编故事的游戏,故事的名字叫《不能反悔的事情》,是讲一只小熊经过千难万险来到了不能反悔王国,他做了国王,在就职演说的时候,一阵大风把部下写好的演说词刮跑了,没办法,小熊国王只好绞尽脑汁,一边想一边告诉臣民坚决不能做那些不能反悔的事情。于是故事游戏中就需要儿子参与啦,我先说:“文身。”儿子马上接着说:“耳洞。”……就这样我们说了很多不能反悔的事情,说了很长时间,气氛也很愉快。在机场送行的时候,儿子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小声在我耳边说:“小熊国王不会让您失望的!”
故事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桥梁,是距离最短的交流,可以直抵内心。
6.小故事解决大问题
有一些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一个孩子从爸爸的钱包里偷偷拿了100元钱,爸爸发现了以后告诉了孩子的妈妈,他们都很紧张,一定要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然会酿成大错。可怎样和孩子谈呢?如果直接用“偷钱”这个字眼来说孩子的话,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肯定达不到最佳效果,况且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爸爸妈妈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说他“偷钱”也许太严重了。这位爸爸找到了我,希望我给他出个主意。我的办法当然是讲故事,我帮他编了一个《小猫吃鱼》的故事:有只可爱的小猫咪,家里的人都很喜欢它,总会喂它好吃的,它的餐盘里每天都会有小鱼。有一天家里买来了一个大鱼缸,里面有很多漂亮的小鱼,小猫想:这些小鱼的味道一定更鲜美!它每天都在尝试着吃鱼缸里的小鱼,这只聪明的小猫咪终于偷偷地吃到了一条小鱼,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小猫咪总能尝到美味的小鱼。家里的人突然发现鱼缸里的鱼越来越少,猜想一定是小猫咪吃的,因为大家都喜欢小猫咪,并没有制止它偷吃小鱼的行为。有一天,小猫咪又趁家里没人的时候用爪子捞小鱼,一不小心掉进了大鱼缸,淹死了。如果一定要趁别人没看见、不知道的时候做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都是坚决不能做的,否则就会有不好的下场。当然像雷锋叔叔那样做好事不留名的除外。
这位爸爸后来告诉我,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效果出奇好。孩子主动地说出了拿过爸爸钱包里的钱这件事,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再比如,有些六七岁的小女孩还跟着爸爸一起洗澡,这是亟待普及的性教育问题,当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讲个适合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不只是家长可以在难以启齿的时候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一个氛围比较好的家庭里,孩子也可以这样做。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偶然说起了孩子的事情:“小雨你知道吗,昨天我女儿给我讲了一个她编的故事。”我问他,你女儿讲了什么故事?他说,女儿的班里要举行一个故事大赛,女儿就自己编了一个故事。大概是说在铅笔盒王国里,一支小铅笔走丢了,大家都在找它,其实这支小铅笔是被小白兔带走的,小白兔并不是偷小铅笔,只是想用一下,结果用完就放在自己的铅笔盒里了……我听着听着就笑了,我告诉这位朋友,这很可能是女儿想向他寻求理解和帮助,也许她就是故事里的小白兔,她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而且她向你表白了她不是偷,她是无意的。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桥梁,它可以缩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沟通变得毫无障碍、顺畅愉快。故事原本就是既虚拟又真实的,如果把虚拟和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孩子很快进入到那个情境当中,解决家长和孩子难以启齿的问题。
返回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