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成长2》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
2014年01月06日 14:24
  另外,父母自身对某一事物存有畏惧心理,经常对这种事物渲染,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比如,一个妈妈很怕毛毛虫,见到毛毛虫就一惊一乍地跳起来,结果她的女儿见到毛毛虫时的表情,跟她几乎一模一样。有一个妈妈虽然自己怕毛毛虫,但为了不让女儿害怕,她忍住恐惧拿着一根毛毛虫放到女儿的手上,说:“孩子,你看,它不伤害人的。”结果女儿长大之后就没有她对毛毛虫的恐惧感。防止孩子恐惧加深的几个原则

  避免孩子的恐惧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确定恐惧是否和孩子的年龄相适应。每一种恐惧都有其典型的年龄特征。对孩子的恐惧不要掉以轻心,要了解孩子恐惧的每一种表现方式。很多3~6岁的孩子都怕黑,但要是怕到黑夜不敢睡觉、不敢离开妈妈的地步,就要好好关注。

  另外,对孩子的恐惧不要做出过度反应,既不大惊小怪也不满不在乎。不管成人觉得怎样,都要在乎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我知道你害怕”,但别说:“怎么跟小孩子一样啊?”“烫不着你的,你怎么这么胆小?”你一不耐烦,孩子就把警惕性藏起来了,但那种不良的感觉并没有去掉。当然,也别过分地同情、安慰、关照。不要孩子一害怕,就把他搂在怀里哄个不停,这样会让他觉得危险确实存在。可以坦然自若地示范给孩子。比如孩子不敢关炉火,妈妈可以很坦然地去关上,并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害怕,但是,你看看妈妈这样做,没关系吧?”认同他的感受,但通过妈妈的实践,让他看见自己的“害怕”确实是他自己虚幻的一种存在。没必要讲一番“都是你自己想象的、并不存在”的大道理,让他看见你做就好了。这个时候,他自己的感受比大人的道理更能让他有所体验,说多了,反而会妨碍他用心去正确地感受。被理论教育过多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感受能力都比较弱,就是这个原因。

  可以和孩子多在夜间做高兴的游戏。黑夜让很多大人也是深感恐惧的,很少有人因为理智、判断、精神和勇气会摆脱这种恐惧的感觉。感觉不是靠理性去除的,比理智更强烈的是本能。做游戏时要高高兴兴的,最好是多人游戏。比如,玩捉迷藏,把家里的灯都关了,让孩子藏起来。孩子在黑暗中的时候,要让他听见大人的说话和笑声,这样容易让身处黑暗中的孩子心神安定,使他在游戏中想着游戏,走出黑暗以前也是高兴的。

  不要在孩子恐惧的时候,简单地用语言教育他“做个勇敢的孩子”。认同他的恐惧,和他一起去感受给他带来恐惧的环境和事物,由陪伴慢慢淡化孩子的恐惧,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放松。畏惧由未知引起

  对黑夜这种恐惧感的产生,有一个自然的原因,是因为对周围的事物和周围的变化不了解。黑夜让人不能够正确地感知距离,容易弄错东西的大小、位置,还会把看不见的事物当成想象的危险。人对未知的东西总是没有安全感。只有在确实看清,也知道周围物件的大小、位置时,人才会自觉放弃自卫的警惕性,身体的恐惧紧张感才会消失。“见惯不惊”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新的事物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那就多带孩子到黑暗的地方去就是了。你看,建筑工人经常登上高处,就不恐高头晕;常到黑暗中去的人,见到黑暗也就不害怕了。

  一切畏惧皆由未知引起。只要父母多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对这个世界的熟悉,便会慢慢走出自己的“恐惧”幻觉,摆脱掉自己的软弱感。生命的成长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不断地克服恐惧中进行的。只要正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迟早都会从一个胆怯、依赖的小孩子,成为一个果敢、坚定的独立人!

回到目录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