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假象 解读宝宝的暴力行为
2012年05月29日 18:50
不良因素让孩子“暴力”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怎样做: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这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长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确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然,是“坏榜样”还是“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孩子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时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孩子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紧把他扶起来,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总之,什么都是其他人的错,孩子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通过强化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的温情:父母对孩子的温情、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孩子的行为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就较多。
因素二:电视等传媒的负面影响
镜头:晓黎和悦悦在楼下玩游戏,两个人一个人当灰太狼一个人当懒羊羊,你追我赶的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只见晓黎大叫一声:“懒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后使劲把悦悦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悦悦,痛的大哭起来。
解读: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孩子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样板,尤其是一些电游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会了“暴力”行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样做:
做好过滤器: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果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是不对的,是不是?”及时给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影像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内容。
活动多样化:孩子本来就不宜多看电视,因此,家长可准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自愿离开电视。如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有趣又轻松的亲子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务时让孩子当个“小帮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将孩子从电视机前吸引过来。
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爱看电视,也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看,觉得在自己娱乐的同时也照顾了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里面会有许多攻击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镜头,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认为,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密切相关。
因素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生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解读:父亲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导,孩子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孩子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这不是孩子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是负向的。“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保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怎样做: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这很容易让孩子“耳濡目染”,模仿家长不正确的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孩子引向不正确的道路。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当然,是“坏榜样”还是“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孩子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孩子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此时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孩子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紧把他扶起来,生怕孩子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要是孩子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总之,什么都是其他人的错,孩子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通过强化加剧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
父母的温情:父母对孩子的温情、适度的要求以及彼此一致的反应等能够促进孩子行为的健康发展。如父母婚姻关系好、家庭氛围融洽,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敏感度高、积极教养行为较多,孩子的行为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就较多。
因素二:电视等传媒的负面影响
镜头:晓黎和悦悦在楼下玩游戏,两个人一个人当灰太狼一个人当懒羊羊,你追我赶的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只见晓黎大叫一声:“懒羊羊,我可抓到你了。”然后使劲把悦悦推倒在地上,叫道:“哈哈,有羊肉吃了。”被推倒在地的悦悦,痛的大哭起来。
解读:伴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孩子与这些传媒的接触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样板,尤其是一些电游中的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孩子的特点是好模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会了“暴力”行为。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怎样做:
做好过滤器:看起来似乎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里其实经常充斥着叫喊、威胁、推搡和打人的情景。所以,你要尽量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监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果电视节目里出现了你认为不好的内容,要和孩子谈一谈:“你看见那个孩子了吗?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朋友推开,那样是不对的,是不是?”及时给孩子指出不对的地方。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影像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内容。
活动多样化:孩子本来就不宜多看电视,因此,家长可准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自愿离开电视。如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有趣又轻松的亲子游戏,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甚至在做家务时让孩子当个“小帮手”……用一些有趣的事情,将孩子从电视机前吸引过来。
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有些家长自己爱看电视,也喜欢带着宝宝一起看,觉得在自己娱乐的同时也照顾了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里面会有许多攻击性以及暴力甚至血腥的镜头,会让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认为,成人世界就是这样的,这些行为是正确的。
展开全部内容
编辑推荐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